滴定法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,法國化學家Joseph Louis Gay-Lussac正式命名了這一化學分析方法,如今,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,滴定法已經(jīng)逐步成為重要的化學分析方法之一,并具有應用廣、速度快等優(yōu)勢,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滴定法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一、邁向自動化的步:相信,很多人都曾經(jīng)使用過玻璃滴定管操作過手工滴定,這個實驗現(xiàn)在仍然使用的是滴定原理,但如果要在短時間內(nèi)得到準確、可重復的分析結果,那自動化是必要手段。自動進行滴定和樣品處理,能得到好的分析結果。
二、自動配液和記錄數(shù)據(jù):1)1949年,*自動電位滴定儀Titriskop問世,該設備是專門為滴定設計的酸度儀,可以通過增強等當量點pH值的分辨率使分析者得到更的結果,那時,滴定曲線(如pH值和滴定劑體積所形成的曲線)仍然只能手工繪制。
2)1957年,Metrohm用支活塞滴定管取代了玻璃滴定管,大大改善了滴定加液的簡易度和精度。
3)1961年,臺能夠自動記錄滴定曲線的自動電位滴定儀Potentiograph誕生,標志著又一新的里程碑出現(xiàn)。
4)1971年,自動電位滴定儀不但能自動記錄滴定曲線,還能對其進行評估,該滴定儀通過集成微處理器具有計算分析能力,這是高性能電位滴定法的開端。
5)1978年,推出的Titroprocessor 636,將微處理技術和動態(tài)滴定結合,這就是說越接近滴定終點加液體積越小,在縮短分析時間的同時增強精度。
三、滴定法征服了過程分析領域: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自動電位滴定儀在其適用的地方普遍運用起來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的過程分析工業(yè)化,意味著自動電位滴定儀需要堅固的外殼來耐受惡劣分析環(huán)境的考驗。1961年,Metrohm在德國的勒沃庫森市(Leverkusen)的拜耳公司(Bayer AG)安裝了*機器人自動電位滴定儀(Robot-Titrator)。這款儀器演化成為后來的多功能自動電位滴定儀440(1966年生產(chǎn))。之后,過程分析類自動電位滴定儀也集成了微處理技術,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,滴定法現(xiàn)已成為一種、可靠、快速和簡便的分析技術。
隨著數(shù)字電子技術的進步,使滴定管和滴定儀主機結合成為可能,1990年問世的高度緊湊型自動電位滴定儀Titrino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。這款自動電位滴定儀可通過TiNet軟件實現(xiàn)遠程控制。而在三年前,也就是2016年,Metrohm推出了增加樣品通過量且可以連續(xù)運行的全新的全自動概念。得益于此,新的自動電位滴定儀平臺OMNIS能夠分析大量的樣品。在軟件方面,界面友好成為軟件界熱詞,這意味著想客戶所想。例如,當需要滴定同一樣品中的幾種物質(zhì)時,OMNIS將測試結果按樣品歸類,而不是按分析方法歸類。新的OMNIS平臺,使用全新的自動化概念,滿足現(xiàn)代實驗室中分析大量樣品的需求。